江西00后吳靜怡,突然火了!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8月06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一幅幅畫在藥盒上的日月標記,

  讓不識字的老人按時吃藥;

  一句句地道的方言講解,

  把健康知識送到田間炕頭;

  一個名為“AQ”的AI助手,

  正悄然改變著鄉(xiāng)村健康檔案的管理方式……

  在江西共青城市澤泉鄉(xiāng)涂山村,

  00后村醫(yī)吳靜怡,

  正從爺爺手中接過那沉甸甸的

  藥箱和泛黃的筆記,

  用青春的智慧與熱忱,

  在鄉(xiāng)土間書寫著“傳承”與“創(chuàng)新”

  交融的新篇章。

  00后村醫(yī)的新生活

  “錢家嗲,你和奶奶的降壓藥快吃完了吧?明天我?guī)珊行碌倪^來,順便給你們量量血壓!”00后村醫(yī)吳靜怡打著電話,身穿白大褂、頭戴草帽、背著藥箱,在涂山村整齊干凈的鄉(xiāng)間小路上,身影總是匆忙。

  ▲吳靜怡叮囑老人如何用藥

  一間約20平方米大小的村衛(wèi)生室被分割成了診室和藥房,承載了整個村的醫(yī)療服務,這里也是吳靜怡的“主場”,每天坐診、出診、取藥是她的日常。

  “小吳醫(yī)生,我孫子摔了一跤,你幫忙看看是什么情況?”村里的王阿婆帶著孫子急切地找到吳靜怡。

  “都磨破皮了,寶寶不怕哈,姑姑給你檢查一下。”吳靜怡熟練地檢查孩子外傷,并涂抹碘伏。“肚子這塊痛不痛?如果痛的話要跟姑姑講哈。”初步檢查,孩子沒有大礙,吳靜怡仍不忘交代阿婆,如果孩子回去發(fā)現有不舒服的地方,要及時與她聯(lián)系。

  村民們都評價,小吳年輕,但看起病來一點也不馬虎。“平常我們誰身體有不適都會來村衛(wèi)生室,她每次都特別認真接診,然后對癥下藥做好治療,我們都很信任她。”提起吳靜怡,王阿婆連聲稱贊。

  ▲吳靜怡正幫助村民完善健康檔案

  工作之余,她也會挨家挨戶完善健康檔案。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,她騎上電動車背著藥箱上門測量血壓血糖、送藥;碰上慢性病患者,她提前算好服藥周期,主動打電話提醒。

  有的距離衛(wèi)生室遠的老人怕麻煩她,總說“還有藥”,她就根據開藥記錄估算時間,到點準時把藥送到家門口。每次下村,爺爺奶奶們總會像疼自家孫女一樣,往她兜里塞糖果、罐頭、水果,就連剛摘的新鮮蓮蓬,都要特意送到診所給她嘗鮮。

  接過爺爺的藥箱

  吳靜怡剛考上大學時,村里的人總說,山窩窩飛出了金鳳凰,在大家都以為她要在外工作,再也不回山村時,2024年,吳靜怡拖著一口行李箱又回來了。

  村民們心疼她的選擇,一個小女娃,終日和村里年歲大的人待在一起,怎么想,都不是一個有朝氣年輕人“理智”的決定。

  ▲一個小女娃,終日和老人相伴

  只有她自己知道是為什么,答案在家里已經沁入墻壁的藥香味里和夜里亮了又關的燈中。

  爺爺在村里當了50年的赤腳醫(yī)生,數不清用壞了多少個的聽診器、血壓計,也記不起磨破了多少雙鞋、補了多少次自行車。記憶中的爺爺,總是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穿梭問診,很多時候,她在睡夢中被村民的電話吵醒,又看見爺爺開燈關燈匆匆出門。

  每年寒暑假,她都會回到村里和爺爺一起生活,和他一起出門問診。她喜歡翻看爺爺手寫下的泛黃筆記,密密麻麻記著全村人的健康提示:郭大爺高血壓要低鹽飲食,劉奶奶對青霉素過敏……蠅頭小字的背后,是一個又一個溫情故事。

  吳靜怡從小聞著藥味長大,聽著爺爺的叮囑入睡,爺爺常對吳靜怡說,“有些燈,必須有人點亮;有些路,必須有人繼續(xù)走。”

  缺乏醫(yī)療設備,沒有好的條件,僅憑借聽診器、血壓計、體溫計和一些退熱止痛的常備藥,爺爺就能為一地村民撐起一片天空。爺爺醫(yī)者的堅守與擔當深深觸動著她,也促使吳靜怡萌發(fā)了成為醫(yī)者的心。

  ▲吳靜怡從爺爺手中接過藥箱

  吳靜怡接過爺爺的藥箱和筆記,延續(xù)著這份醫(yī)者使命。但她并不覺得辛苦,“沒有精神內耗,每天都很充實。爺爺奶奶們看病不用去大城市奔波,小小衛(wèi)生室也可以發(fā)揮大作用。”

  一年下來,她已經可以獨立完成2000多次問診,當城市霓虹與鄉(xiāng)村星光交相輝映,這位白衣執(zhí)甲的年輕人正用另一種方式定義“詩和遠方”。

  從“老吳孫女”到“小吳醫(yī)生”

 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,一開始在衛(wèi)生室坐診,村民進來第一句話總是問“你爺爺在不在?”

  當吳靜怡提出自己也可以看病后,對方總是沉默了一陣后就離開了。細想之下,吳靜怡才明白,同村的爺爺奶奶們肯定是擔心她經驗不足,才心存顧慮。

  “小時候只覺得爺爺的工作很受人尊敬,等真正穿上白大褂背上藥箱才明白,這份工作遠沒有想象中的簡單。”吳靜怡感慨道。

  ▲吳靜怡

  吳靜怡將爺爺請來坐鎮(zhèn)。爺爺也不為患者看病,就坐在一旁看著她。這一招效果顯著,一兩個月后,患者也從最初的不信任到慢慢地認可了。

  村里的患者大多為65歲以上的老人,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,也不識字。有些老人還存在“小病扛、大病拖”就醫(yī)觀念。針對這種情況,吳靜怡為他們量身定制了一套“方案”,首先是將健康知識通俗化理解,用方言講解,讓老人聽得懂、記得住。定期為老年人開展健康宣教,幫助他們識別偽科學鑒別偏方神藥,掌握正確用藥方法。其次,建立重點人群隨訪臺賬,定期上門復診。

  有些老人不認識字或記不住服藥時間的問題,她就用起了土辦法——“日月標記法”:在藥盒上畫上太陽代表早上吃,月亮代表晚上吃,一幅幅畫在藥盒上的小畫架起了村醫(yī)與患者之間溝通的橋梁。

  ▲為方便老人用藥,吳靜怡在藥盒上畫上圖案

  從一開始的青澀生疏到如今的成熟穩(wěn)重。漸漸地,大家不再叫吳靜怡“老吳醫(yī)生的孫女”,而是喊她“小吳醫(yī)生”。稱呼的改變,更多的是患者對她的認可。

  新外腦,新解法

  作為村醫(yī),吳靜怡幾乎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村民打交道,一年可以完成2000多次問診,她既要做全科醫(yī)生,也要做健康顧問,從兒童健康管理,到老人慢性病的守護,工作內容十分繁瑣。

  “人不會按照書本上病理生病,每個人都是復雜且獨立的個體。”吳靜怡經常被細碎的需求和突發(fā)情況搞得疲憊。

  如何加強知識儲備,提升專業(yè)技能?除了不定期參加線下的培訓交流外,她充分發(fā)揮年輕人的優(yōu)勢,利用AI科技強化學習。

  “前段時間,螞蟻集團推出AI健康應用AQ,里面的功能很豐富,實用性強。相當于‘找了個新外腦’。”吳靜怡表示,一開始,她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,把一個已經治療過的皮膚病患者的情況,上傳至AQ里面醫(yī)生AI分身進行診斷,診斷結果與自己的診斷相差無幾。“用藥結果也是合理的,患者用了含尿素的激素乳膏,服用了抗過敏藥,結果癥狀得到了改善。”一些基礎病,她也通過AQ的專家AI分身做了嘗試,AI診室整合了患者血糖、睡眠等健康數據提供了飲食搭配、鍛煉指南方面的建議。

  ▲通過AQ搜索飲食搭配、鍛煉指南方面的建議

  吳靜怡單獨建了一個群,里面的群友大多是患者和患者家屬,她通過AQ上搜索的健康知識,用方言在群里口述,更好地服務患者。

  從業(yè)的兩年里,她習慣在電腦里一條條輸入全村幾百號人的健康信息。讓她驚喜的是,AQ能幫她將紙質檔案電子化、系統(tǒng)化管理?,F在,她只需在手機上輸入或語音錄入,患者的血壓、血糖、用藥史、過敏信息等關鍵數據就能清晰歸檔,隨時可查可更新,再也不用做一些機械的繁瑣工作。

  吳靜怡深知,AI再強大也只是工具,“望聞問切”的功夫和與患者的情感連接才是根本。但有了這個“新外腦”,她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(zhàn),專業(yè)知識的獲取和繁瑣的管理工作變得高效多了,能把更多精力留給面對面的診療和關懷。

  ▲通過AQ搜索向村民們分享基礎醫(yī)療知識

  “后續(xù)我也希望AQ可以識別更多方言,這樣偏遠鄉(xiāng)村的人也可以用上。”吳靜怡表示,AI技術是一種輔助工具,目前她還在摸索過程中,未來會嘗試與三甲醫(yī)院醫(yī)生通過遠程醫(yī)療溝通更多患者病例,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(yè)水平。

  從爺爺的泛黃筆記到AI賦能的電子檔案,從深夜跋涉的赤腳醫(yī)生到善用科技的青春村醫(yī),時代在變,工具在變,但在吳靜怡心中,那份“擇一事,終一生”的醫(yī)者仁心,那份守護鄉(xiāng)親健康的執(zhí)著承諾,永遠不會改變。守護涂山村,就是她一生為之奮斗的“詩和遠方”。



一鍵分享